快速導覽
口音是一種系統
「高水平學生通常能輕易改善聽、讀和寫的能力-除了發音。他們發現,多年積習根本難以根除。」Introduc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的作者Anne Baker如是說。此外,早於1905年,英國學者Walter Ripman已經在The Sounds of Spoken Language指出「大眾或會認為,發音只靠模仿便已足夠。可是,多年來的現代語言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最有效的學習方法(surest way)是系統地比較學習者所熟悉的母語聲音,以及目標語言的聲音。」
要學好英文發音,只有針對學生的母語特性,例如廣東話,分析兩者異同,才能極速上手,事半功倍。這文章是從母語為香港粵語∕廣東話人士的角度出發而成,其他粵語區會有些微差異。
你真的需要英式英文發音嗎?
不需要。沒有「劣等」口音,只有劣等的人。科學上所有口音,無論英美澳紐、港澳泰越,都只是嘴吧移動,發出一點聲響。可是,我們改變不了普通人的見解。某些職業,普遍人還是認為要配上某些口音,才算合理。學習英文發音,就是給自己多開一扇門。
另外,如果你說英文時容易做成溝通誤會,常常被要求重覆、解釋,學習英文發音能夠了解那些發音元素(features)在英文裡最為重要,常常使用而值得投放時間,那些則較不重要,對症下藥。
不要說:戒掉港式口音,而試着說:學多一種口音。
口音不重要,發音才是重要?
近來出現一種觀點,稱英文已變成Global Englishes,口音不重要,發音才是最重要。
口音(accent)是一個人說話的系統,受成長背景、地域和社經地位等影響;而發音(pronunciation)則指每一個字的發音方法,例如唇和舌怎樣互動。語言學家認為,每個人說話都有口音,因為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會受某個系統影響。
由此可知,發音是否正確,受口音系統影響。要判斷是否正確,首先要定義清楚,是以那種口音作準。schedule如果讀成/ˈʃedjuːl/,在美國口音中是錯,在英國口音就是對了。
有人會說three讀成/friː/也未嘗不可,這只是口音問題,不是發音問題。這至少有兩個疑問。一、這個判斷,很可能只是基於那人的母語(L1,例:廣東話),因為在L1的耳朵中很難分別/θ/和/f/,但在L2,例如英國英文中,兩者還是有別(至少在未來二三十年)。二、混淆了口音和可讀性(comprehensibility)。當然,/friː/在某些情況下,可被正確解讀成three。但是,這會取決於上文下理、對方是否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如果不是,對方的L1是甚麼等等。
口音與溝通障礙的關係
一名英國二戰老兵,坐足24小時飛機,拜訪紐西蘭戰友。戰友兒子徐徐打開塵封木門,道:「Oh he’s dead now mate」。
正當老兵盤算著如何應對,卻驚見戰友探出頭來,揚了一揚手中的拐杖,微微地笑了。原來那句話實為「Oh here’s DAD now mate」。
在紐西蘭口音裡,dad的發音是[dɛd],聽起來跟那位英國老兵口音裡的dead一樣。類似的誤會,在香港英文中也有機會發生。
硬要在「比較像native」和「溝通能力」二選一,我會怎樣選?當然是後者。如果有朋友喜歡前者,當然也無不可。可是,甚麼東西影響溝通,甚麼東西不太影響,也是一種學問。而學問,是要花一點時間學的。
香港口音有罪嗎?
香港口音有罪嗎? 絕不。語言學上沒有證據顯示香港英語較劣,或英國/美國英語較佳。可是,在外語學習來說,後兩者會事半功倍。
英國英語及美國英語歷史比香港英語悠久得多,由於經濟及政治原因,其影響更廣泛。英國在上兩世紀急速擴張,版圖覆蓋各大洲。美國國力強盛,流行音樂及電影影響?全球文化。故此,學界研究該兩種英語已久,有大量文獻可供參考。主流字典如牛津、劍橋和朗文,均只有記錄英美兩種讀音。不幸地,其他英語如蘇格蘭英語和澳洲英語等的學習資源的確較為貧乏。香港英語是新興英語,幾乎沒有母語使用者,學界較為輕視。在記錄不詳的情況下,香港英語無論文法及讀音均難以訂定標準。同一個字,問十位不同的老師就往往有十種不同的讀音,不利學生學習。
不可忽視的是,香港英語並非母語語種。多項社會語言學研究均證實,使用非母語語種者往往被誤認為是較不聰明、不勤勞和貧窮,實為可悲。正如我們都知道單靠外表和衣著判斷某人的能力並不可靠,但不幸地人們每一分鐘都在用這些方法去判斷他人,包括路人甲乙丙和在見工的求職者。
小弟的老師,倫大學院Geoff Lindsey博士說過,學習發音,就能控制你留給別人的印象。
真的有「正音」嗎?
在學術大會上,一位提倡正音的英文老師極力反對wanna和gonna等字,認為是污染英文的懶音。
講者義憤填膺,振臂高呼:「This…should be…eliminated entirely, and I’m gonna make damn sure that no child in my class uses it!」。與會衆人立時鬨笑起來,會場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語言學是一門科學,不涉價值判斷。如果無清晰定義所討論的是何種口音或系統,正確與錯誤,則會淪為價值判斷,落得口與鼻拗的下場。我們可以研究何種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某種發音方法是正確,甚麼是錯誤。至於那些發音本身是正確還是錯誤,本質上並非一個科學的問題。正如紅色代表喜慶,黑色代表不幸是一種文化上的價值觀,科學上,不同顏色只是不同波長的光線。比起指點別人應否採取某讀音,語言學家們更有興趣研究人們的實際發音。科學的本質是探索,而非批判(non-judgemental)。
無清晰定義下,要堅持所謂「正音」(或批評別人發錯音),至少有以下四個困難:
1. 「 你讀錯了,因為傳統上不是這樣讀的。」
這種解釋,忽視了語言會一直演變的事實。五十年代的香港,「 將」和「張」各有自己讀音。今日我們可以要求他人分清兩者嗎?要說從古到今,那該古到何時?
2. 「 你讀錯了,因為字典不是這樣讀。」
哪本字典?為什麼這字典和另外一本字典又會不同?那麼該以誰作準?字典應用來記錄當下發音,如果演變成rule book,是削足就履。
3. 「 你讀錯了,因為這樣讀好柒」
事實可以去追求,觀感則是各花入各眼。同一讀音,今日可以好柒,明日可以好潮。本地人認為不錯,過隔離埠可以不堪入耳。
4. 「 你讀錯了,因為我們香港不是這樣讀」
把廣東話視為某地獨享,是危險的,也無視了其他粵語區的存在,只會顯得自己的常識有廣闊的改善空間。
中英文,甚至所有語言,如果無好好定義口音和時空,科學上,這等正音正字的討論都是晒大家時間。UCL的Geoff Lindsey博士說得好: 這只會落得my team wins的三秒快感。
雖說科學上,所有發音皆只是嘴吧移動,本質上無所謂高下之分,但作為學生,我們自然地要避免一些讓人意外、甚至側目的發音。以下兩個錯誤,你認為那個比較不能接受?
- protect /prəʊ’tekt/
- garden /’gaːsdən/
英語元音字母和發音的關係,很多時相當混亂。例如/ə/這個音,可以串成 a(ago), e(sister), i (policy), o (carrot), 或 u (lecture)等等。而輔音字母呢?關係就穩定得多。tent就是首尾皆有/t/音,back的ck,就是代表著字尾的/k/音。間中會有省略不讀的t(listen)、l(salmon)或法語字的s(corps)等,但大致還是可靠的。
由於garden裡面沒有s字母,大部份人也不會預料到會加插一個/s/音。水退沒穿褲子,這並非問題。水退而只有你一人無穿褲子,那才是問題。
該學何種口音?
既然香港英語不像是合適的範式(model),那該學習甚麼英語?
首要考慮學生需要。如學生在美資公司工作,經常接觸美國同事和客戶,選學美國英語會更容易讓他們明白自己,和理解他們。如即將留學紐西蘭,學會紐西蘭英語,包括發音和用字等,有助適應當地生活。如身邊較多英國朋友,那學英國英語會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是興趣。如經常看美劇,聽美國歌手的歌,當然選擇美國英語。學懂一二,會更易融入當地,樂在其中。日煲夜煲Jamie Oliver和Gordon Ramsay飲食節目,比自己煮飯更多的人,英國英語會是不二之選。
第三是語言背景。有朋友在大陸開設語言學校,建議來自南方的學生專注英國英語,因他們的捲舌音(retroflex)一般較弱。這也許是一個可行且聰明的方向。
J.D. O’Connor教授在Better English Pronunciation(1967)一書中建議,如學生來自新加坡或印度(origins of new native varieties of English新興英語母語語種發源之地),應學習當地的’better accent’(較好的口音),否則應學容易找參考資料的美國或英國英語。
英國那麼大,有不同口音。真的有「標準英式口音」嗎?
語言學中,口音並無高下之分。如果你想學習發音,設定一個固定目標,然後朝標桿進發,會是不錯的策略。你可留意廣泛認受的標準英國南部口音(Standard Southern British English, SSBE)。那麼女王英語(Queen’s English)、公認發音(Recieved Pronunciation, RP)、BBC英語(BBC English)、通用英音(General British English)和標準英國南部口音(Standard Southern British English, SSBE)究竟有何區別?
女王英語(Queen’s English)
女王口音與狹義的標準口音(一般學校所授及公共領域常見之口音)有明顯不同。例如,女王dress, bet及men等字(IPA:[e])舌位比現代口音[ɛ]高,以及price, ride, 及fry等字的元音為[aɪ],舌位比現代版本的[ɑ̟ɪ]傾前。此外,在兩個元音中間、th音前及有機會在/b d/前,merry, very, experience, three和bright等字的r音是彈舌音[ɾ]而非現代口音的「捲舌」近音[ɹ]。
公認發音(Recieved Pronunciation, RP)
英國人或其他native speakers說起公認發音,會聯想起家住城堡,直升機接送,連工人也養番狗之極posh人士。故此,多數本地人對此名字會有意見,容易做成誤會。
BBC英語(BBC English)
英國社會在二戰後階級觀念慢慢地淡化,BBC也開始接受帶有地區特色口音的配音/報導員,故此,BBC英語這名詞變得越來越不準確。
通用英音(General British English)
名字親民,但由於蘇格蘭和愛爾蘭主流口音和這種口音大相徑庭,有機會冒犯兩地人民。
標準英國南部口音(Standard Southern British English, SSBE)
名字準確但容易造成大眾誤會。南部,是指該口音的發源地,不包括蘇愛兩地。語言學中,口音並無高下之分。「標準」純粹是指該口音於一般學校教授,教材、各大字典所載,於公共空間(例如:電視電台、交通廣播、政商各界)廣泛採用,並且為大部分跟隨英式英文傳統的海外老師所授的一套,而非本身該口音有何高人一等之處。此名字廣為學者採納,可是,對學界以外人士及不太熟悉英國地理的外國人來說,可能會誤會或感到冒犯。
英式英文和美式英文,同樣皆「捲脷」
坊間盛傳英式英文的r不「捲脷」,而美式則「捲」,這顯然是個美麗的誤會。
英美兩種口音,其實都會「捲脷」,只是出現的情況(distribution)不同。美式英文只要是有r字母,基本上皆會發音,也就是所謂rhotic accent。相反,英式英文的/r/音,只能在vowel前面出現。car和carnival的r不發音,但caravan的r則會發音,因為後面跟著一個vowel。美式「捲脷」r音到處都有,而英式則較難出現,僅此而矣。
例如,下列口音單獨讀「car」這個字時,不會「捲脷」,屬rhotic accent:
- GB/SSBE 英國通用口音/標準英國南部口音
- 英格蘭北部大部份地區
- 威爾斯大部份地區
- 南非
- 澳洲
- 紐西蘭
相反,下列口音則會「捲脷」屬non-rhotic accent:
- 蘇格蘭
- 威爾斯
- 愛爾蘭
- 英格蘭西部(包括Cornwall)
- 部份蘭開夏郡
- 美國大部份地區
- 加拿大
- 加勒比大部份地區
朗文發音字典作者,UCL語音學榮休教授J C Wells於其Facebook上稱,rhotic accent一詞是由他發明的。
訂定學習內容
適合香港朋友的英文發音課程 (單字篇)
要識分的 vowel contrast
feet/fit, seat/sit…(不是長短🙏) men/man, bet/bat… fat/fart, cat/cart… port/pot, short/shot…
要識分的consonant contrast
white/right, fee/v, wee/v, Sue/zoo, sit/shit, night/light…
要識讀的consonant cluster
字首: strict, spring, script, trick, prick, cricket, try, play, pray, close, cry…及字尾: text, product, tents, bands, crisps, risks…
要克服的廣東話音系規則
town, sound, brown tone, bone, clone same, name, game…
要了解的發音與串字關係(Phonics)
英文由於歷史攸久而外借字又相當多,一直存在有很多不統一的情況。例如lead, bead, head和cone, zone, gone等。
以上只選了最常見及影響溝通的,並且考慮了香港朋友的難處及廣東話的最新發展。
如何減少溝通障礙?
說英文時,如果想減少溝通障礙,最好識分以下:
- pay/pray, chai/try, cap/crap, bake/break, jug/drug, gate/great…
- play/pray, clip/crip, blue/brew, glow/grow…
- lick/Nick, lip/nip, lead/need, not/lot, name/lame…
- wing/ring, white/right, wick/Rick, why/rye, Wong/wrong…
- test/text, session/section, fat/fact, a choir/acquire…
- feet/fit, beat/bit, lead/lid, bean/bin, seen/sin…
- man/men, sat/set, bat/bet, mat/met, land/lend…
以上乃因應廣東話人士需要而設,並考慮了相關feature在英語的常見度(語言學中,這稱為functional load)。
香港人常犯的發音「錯誤」
香港廣東話和英國英文是南轅北轍的兩種發音系統,可惜以讀寫為主的香港學校未能抽出時間,系統地分析兩者差異。如果無視兩者根本差別,只會藥石亂投,費時失時。重點出擊,則能短時間內快速改善發音水平,有助減少溝通障礙。中大2010年的一個研究(Sewell & Chan),以受訪香港大學生為例,列出以下發音「錯誤」:
- n/l音不分(例:line>nine)
- r音讀成w(例:ring>wing)
- v音變w(例:very>wery)
- th音變f(例:three>free)
- 簡化字首複合輔音(例:play>pay)
- th變d(例:that>dat)
- 字尾l變u或直接消失(例:bell變beu)
故此,你可以從以下次序入手:
- iː/ɪ-feet/fit
- e/æ-men/man
- æ/aː-cat/cart
- ɔː/ɒ-port/pot
- ʌ/aː-cut/cart
- n/l-not/lot
- l/r-light/right
- w/r-wing/ring
- f/v-few/view
- s/ʃ-sit/shit
以上選材,是在減少溝通誤會、留下良好印象(minimise stigmatisation)和實用度(functional load)三方面作出平衡。學生宜接受密集耳力訓練(ear training / audio discrimination),學會聆聽及讀出兩者分別。
學習目標和所處語境的關係
如果你並非住在香港,又常遇到不同語言的使用者,而你剛好又想學英式發音,你的語境會是國際化的,和只對著香港廣東話人士會所有不同。
全世界最易聽到的口音,肯定是美式。如你的發音和美式有明顯不同,又能擊中英式著名的features,別人便會刮目相看。故此,你可優先考慮:
- 練好bet/bat的對比:現代英國英文的bet很像美國的bat,而英國的bat舌位要再降(通常嘴吧開更大)。set/sat, led/lad, heck/hack等也是
- /r/不能在後面無vowel的情況出現 car on the street的第一個r要讀出,car that needs fixing則不讀
- 重音後的t, p, k 例如city, happy, market 等不能讀成類似d, b, g等音,要讀回「真」t, p, k以上都是英音很著名的特徵,在社會語言學中叫顯著特徵(salient features)。
感謝@jyuttoi_cantonese啟發。
英式英文發音的教學方法
native和non-native老師,有便區別?
我們和native speakers,有咩分別?
Non-native發音老師:
- 對廣東話發音限制(例:雙元音不可加鼻音、字尾塞音不送氣及各種聲調)有一定認識
- 用語言學知識描繪出學生的發音問題所在
- 根據客觀準則,訂定學習次序,提出建議
Native英文老師:
- 如果學生選對了老師,他們的發音會比我更準確
- 他們對當地文化的認識會比我深入
- 他們可以介紹更多的當地流行電視/電影素材
學生可跟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的老師。
一個英文發音老師的責任
Define
了解學生需要,設定目標。需要在香港客人和上司、同事面前說英文的的香港專業人士、已移居英語國家而需日常說英文的學生、純粹追求英式發音的愛好者,和本身需教授英文的英文老師,需要截然不同。
Inform
向學生解釋,其目前發音會為其聽眾留下一個怎樣的印象。科學上所有口音,無論英美澳紐、港澳泰越,都只是嘴吧移動,發出一點聲響。可是,我們改變不了普通人的見解。某些職業,普遍人還是認為要配上某些口音,才算合理。
Assess
分析目前學生的發音,與其理想目標的距離。光是能聽出有差異並輔以示範並不足夠,因為只有準確描繪發音上細緻差異,才可制訂一個最適合學生的課程。
Compare
比較學生母語和英文的發音習慣及限制。八成發音問題,皆可在學生本人的母語找到答案。例如廣東話容不下複合輔音,不明白這點,任你日夜鞭打,學生也難以讀到play group和pay group的分別。
Polish
學讀音,其實就是學聆聽。只有磨練學生聽力,才可使其分辨最微細的分別。研究顯示過了八歲左右,如果沒有系統性的聽力訓練,人類就會丟棄和自己母語無關的音素及同位音。例如,廣東話人士再難以分辨man和men(phonemic音素)及廣東話「分」和英文fun(allophone 同位音)。要重拾聽力,只有耳力訓練(ear training/auditory discrimination)一途。
Lead
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向目標推進。
Connect
把學習內容與現實世界連結起來。
學好英文發音的唯一之途:學好母語
要學好外語發音,最見效的方法是增強自己母語的語音知識。可惜,沒有多少學校會花時間和成本教這等「無謂知識」。早在1931年,英國學者Walter Ripman已經在The Phonetics of English有如此感歎。香港人齊齊學英文,英國人則齊齊學法文,在英國學校,法文課程並不罕有,可是認真考究英文及法文語音差異,再斟酌落墨的課程,當屬鳳毛麟角。他認為,要成功必先有眾多在這方面求學認真的學生。似乎接近一百年後,這類認真考究母語及外語語音知識的語言課程,在大學以外,仍未見普及。
學發音,其實是訓練耳朵多於嘴吧
20世紀初,倫敦大學學院的Daniel Jones成為了全英首位語音學教授。在一次考察之旅,記者問:「教授,請問你今次帶了甚麼器材?我怎麼看不見呢?」
教授隨手指了一指自己的耳朵,道:「我不帶齊了嗎?!」
你想學好發音?關鍵不在控制嘴吧,而是至少要花80%時間訓練耳朵。耳力訓練,又名聲音判別或實用語音訓練,是在不依賴機器的情況下密集式培養人耳分辨語音的能力。「透過聆聽不同的聲音及聲音群組,學會分門別類,並以自己的發音器官重構出來……」密歇根大學語言學家Kenneth L. Pike教授在1947年出版的Phonemics: A Technique for Reducing Language to Writing如是說。雷丁大學語音學榮休教授Peter Roach指出,學生至少要認識Cardinal Vowel系統,及能辨認及發出主要的元音和輔音,包括元音高低、前後,圓唇與否,以及輔音的清濁、發音位置及方法(voicing, place & manner)。
雖然國際音標表標注的是元音的發音方法(articulatory),例如嘴吧大小和舌位前後,UCLA語音學榮休教授Peter Ladefoged早於1960年代的實驗,已證明了訓練學生分辨聲音特質(auditory),由學生的腦袋自然地帶動發音器官,比硬生生的教導他們控制舌頭擺位和嘴吧移動來得有效。
香港學生們可考慮用以下的次序訓練耳力,進以改善發音。此法對元音(vowel)尤為奏效:
- 找出母語和目標語言(例:英語)不同的聲音。
- 找出不同聲音中那一些比較常見,訂定學習次序。
- 最理想的話找一位老師,不然可參考大學語言學系的國際音標(IPA)訓練材料(不是ESL那種),不過資料較零散。
發音教學,並不等於語音學
「想光靠看書本上的語音知識(phonetics knowledge),便可掌握發音技巧,那是不可能的。」Daniel Jones教授在1956年出版的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如是道。
你可以有無限種方法,教別人發音。跟一個外語者字正腔圓地示範「叉燒飯」三字,並請他/她跟隨,當然也是一種教學。當然,很快地,你便會發現一些關於發音的科學知識,便會大派用場;例如清濁音、音位和聲調等的概念。可是,我們的目標終究是讓學生們成功發音,只側重教授語音學理論而學生發音水平毫無寸進的話,這談不上是成功的教學。
這個概念,雷丁大學的香港英語學者Jane Setter教授曾經談過,而威爾斯學者Paul Carley及哥本哈根商學院的Inger Mees博士所著的教科書取名為「English Phonetics and Pronunciation Practice」,相信也是這個原因。
我教一套,自己做就另一套?
99%的時候,我教的一套發音就是自己讀的一套,但也有例外。例如「quietly」,你可讀 -tly (released), -tly (unreleased), 可以讀保守的 -tly(lateral release),也可做 -tly(glottal replacement),至少四個版本。這個字,我自己是較保守的。那麼學生呢?我建議-tly(glottal replacement),因為越趨流行,又不會被socially judged,對廣東話人士來說又易做。選一個適當版本,也要一點功力。
一次不能定生死
看人仆街,我興趣不大。我有興趣的是那人何時仆街、為何仆街,以及如何減少仆街。一言蔽之-我對單一事件沒甚興趣,我要找的是規律。同樣道理適用於發音教學。我甚少請學生只讀一次。同一個單字、同一句短語,甚至是同一篇文章,一定是讀兩次、三次、甚至多次。人會有口誤,我也會有。一次不能武斷,但如果多次朗讀也觀察到相同現象,就值得跟進了。
我從不會請學生讀vowel
遇上發音困難,我會請學生們指出那個字的元音(vowel)。可是,我從不會請他們直接讀那元音-他們只有兩種回應方法:把音標寫出來,例如/iː/, /ɒ/和/e/,或是把它們的代號寫出來,例如FLEECE, LOT和DRESS。
錯誤有分realisation和lexical。realisation錯誤是指學生知道該讀那一個元音,也能寫出該音標,只是未能讀準。lexical錯誤就不同了,這是指學生連該用那一個元音也太清楚,這就是配對(mapping)有誤,也就是未能釐清讀音與串字的關係(phonics)。如果請他們直讀vowel,我就無法判斷究竟是那種問題。我這個提問方法,可以清楚把兩者分開,再對症下藥。
動作技能、課堂練習與家課
發音教學是漸進式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外語發音說穿了,就是腦耳嘴三者的協調,讓發音器官適當地擺脫母語的枷鎖,建立全新的習慣。跟學琴一樣,發音是一種動作技能(motor skills),是培養學生不自覺地重覆同一套動作,進而獲得新的肌肉記憶。由是觀之,開首那三十、一百、甚至五百下,是最脆弱而重要的。不能錯,一錯更要立即糾正,以免影響大腦建立新習慣。當學生學會了一款新的發音,我會先請他們先讀一次,如果無誤,再讀三次。再無誤,才再加讀八次,如此類推。過程中只要一次失誤,便要重頭再練。
發音家課,可以是危險的。家課的危險,在於學生未建立穩定的糾錯能力前,容易在家操練錯誤動作而無法自知。故此,訓練初期的家課必須是簡而精-十個八個字、幾句短語。隨著學生耳力(audio discrimination)及自我糾錯能力改善,老師才可考慮慢慢多給家課。
語音學概念入門
語言學(Linguistics)這個字從何而來?
舌頭(tongue)是我們最重要的發音器官,可以隨心控制其擺位,謂之active articulator。tongue的意大利文是lingua,而扁意粉叫linguine,也就是小舌頭。語言學是linguistics,而母語通常叫作mother tongue。
人皆有口音
現代語言學認為,無論你是何人,說何種語言,皆有口音(accent)。口音是指一個人的發音系統,通常取決於那人的成長地方、教育、社會階層、年齡甚至性別等。由是觀之,每個人皆有口音。如果說你有口音,我沒有,那只不過是主觀地認為自己是對,對方是錯。詳情可參考J C Wells的Accents of English 1: An Introduction(1982)。
字典音標,根本不是IPA
- IPA的[e]舌位較高,通常開口較小(廣東話:姐、蛇),現代則較大。又例如[æ],如果用真IPA音值,讀來反而更像美式。
- 同理,[r]是濁齒槽彈音(voiced alveolar trill),用人話說,就是西班牙話、意大利話和印尼話等的「震舌音」(例:grazie 謝謝),而英文/r/是近音,發音迴異。
- 部份字典裡所載的「雙元音」如/eə/,現在已非普遍。「單元音」如/iː/等,則多以雙音[ɪi]示人。
如以真IPA音值讀出字典音標,所得的會是一套過時幾代,幾近滑稽、惹笑的發音,而非大部人想學的那種。這套音標,是1962年倫敦大學學院語音學教授A C Gimson定稿的,目標是以IPA記錄當時發音,期望後人會定期更新,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各式符號解說
符號準確,至關重要。古時候,錄音機幾乎不存在。那麼,該如何記錄語言?方法之一,便是訓練一批語言學學生,把他們塞進船裡,扔到荒島上,然後用符號記錄當地土著聲音。回到大學後,教授大發雷霆。無論他把手稿讀多少篇,那個剛從荒島回來的學生都認為,一點也不像本來聲音。原來學生一直把[ɪ]誤寫成[i],把[ɜ]弄成[ɛ],又把[a]和[ɑ]倒轉了。早幾天我出了一個thread,就弄錯了。幸得@georgeleungggg提醒,僅此致謝。
在語言學中,<>這個符號是指串法,而/ /或[ ]是指發音。例如 <lead> /liːd/, <bead> /biːd/ 和 <head> /hed/。這些記號,對英文尤其重要,因為英文的串法和發音關係,很多時候相當混亂。並非必須每次都使用<>,但當有機會混淆讀者時,這就成了一個減少誤會的利器。
此外嚴格上,/e/, /ə/, /æ/ 等的音標並無聲音。斜桿//內的音標只是一種相當粗略的標示(音素 phoneme),實際發音要視乎其前後聲音(phonetic environment)。例如,/æ/遇上/k/時舌位會移後,實際上變成IPA中的[a̠];/əʊ/ 碰上dark l [ɫ],實際會讀作[ɔ]。Threads網友syntaxshepherd說得好,是/ / 指腦海裡的分類 ,而[ ]是實際發出的聲音。
曾聞一位大師說:字典裡的音標,我一律皆讀不出聲。
音質與音長(vowel quantity & quality)
我修讀教師文憑時,一位同學的發音突變了。
她讀「teacher」這字時,第一音節出奇地長,聽起上來像一杯茶加cher (tea+cher),有點突兀,但我又解釋不了。多年後,我修讀了語言學才想通,她應是去了學英文發音,又誤學了那兩點/ː/在音標中,代表長音。
語音學上,有所謂quantity和quality之分。Quantity指元音長短,而quality就是音質,是舌位前後、高低、舌的形狀和圓唇與否,導致元音的根本改變。在英文,音質的分別比長度重要,因為由前者所構成的字彙分別遠比後者多。例如sit及seat和shit及sheet的分別,最主要在於quality,而非quantity。
如果一個vowel後面碰上一個清音(voiceless/fortis sound),它很可能會被縮短,而在雙元音(例如eɪ, aɪ和iː/ɪi)會尤為明顯。故此feed和lead是長音,但beach、seat等字,會和bitch, sit等的長度相去不遠。在語言學裡,這現象叫作清音前縮短(pre-fortis clipping)。故此vowel實際長短和其符號所標示的兩點,並無必然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組字:
長: lead, mean, seen, seem, dean, deed, seed, new, die…
明顯較短: fit, seat, beach, meat, kid, teach, kill, price, bute…
pre-fortis clipping的影響遠不只於vowel。/l/及英文的三個鼻音/m/, /n/及/ŋ/均會因而縮短。以下的字,左邊較長而右邊較短:
build/built, lend/lent, send/sent, joined/joint, anger/anchor, sins/since, pens/pence, and/ant, fond/font
對於英文初學者來說,我反對教所謂的長元音(long vowels),原因列舉如下:
- 元音本身長度(innate length),例如team會比Tim長。
- 清音(voiceless)前的元音會縮短,導致sheet和seat等字和shit及sit等字長度相約。
- 為遷就節奏,長元音常會縮短。law, lawful, lawfully的首元音均為同一”長元音”,但整個字越來越長下,那元音其實會漸次變短。
- 擔任字詞重音(lexical stress)時,元音會較長。英國公司EE的讀音中,第二個E較長,因帶重音。
- 如喪失節奏重音(rhythmic stress),元音較短。MTR一詞,T最短,因英文不喜連續重音,會迫令中間的T放輕和縮短。普通話也有類似現象。
- 如強調某些資訊,會放置對比重音(contrastive stress),從而拉長元音。某人更正餐廳侍應時,可說: I’d like to have TEA, please,那個/i:/比正常長。
- 在詞句尾,元音會拉長。fifteen字尾的那個/i:/會比teenager的那個長得多。
第1-5及7的情況主要影響單字(citation form),而在句子(connected speech)中則所有原因均會同時產生影響。對初學者來說,很難單從字典音標推測出來。英文字典裡那兩點長度標記(length mark /:/)*,與其說是反映長度,倒不如理解為一種分類(phonemic category)。在英國英文,英文長元音都有下列特性:
- 或多或少於清音前會縮短,例如shoot, beach和cart
- 在同一音節中,可再加輔音,也可不加(unchecked/free vowel)
就像掌門人節目那種紅組和藍組的分類(如果還有人看的話),而並不一定實際是長 (phonetically long)。 故此,如果我能選擇,教學上,我一定不用那字典裡常見,相當逗趣的/:/兩點長度記號。
(*按:如果細看/ː/長度記號,那其實是一對互相指着對方的三角形,合起來像漏斗一樣,而非冒號。行規是,手寫可用冒號頂替,打字則不行)。
既然證據擺在眼前,那為何到處都有人教「長元音」 呢?我認為一大原因,是沒有鼓勵學生去實際聆聽字詞錄音,用簡單工具量度,而只是人云亦云,因為「我的老師也是這樣教 」 。另一原因,可能是native speakers。他們擁有天賦權威(innate authority),如無語言學訓練,就只能用生來對母語的靈感(insight),而非事實去教學。當他們也幾十年,幾百年被引導去相信一些空中樓閣的事物,而又繼續推而廣之,結果當然不言而諭。當你想留言罵我前,我想先帶你去看一個事實: 我是一個廣東話母語者,但我絕不敢貿然去教別人廣東話發音。因為除了能不查字典便可讀寫外,我對廣東話接近一無所知。
那麼英文是否根本無長短音之分?當然有。而且,我很重視長短之別,尤其是我教的那種英國英文。只是,很多時初學者會誤以為,元音長短可以從字典輕易查出,使其發音相當不自然。當學生的耳力和發音達到一定水平後,我會慢慢介紹長元音,並分享推敲之法。
元音分類(checked/unchecked vowels)
/iː/可以放在字尾,例如tea,但很多音也不能,例如/e/和/ɪ/,你在英文不會找到如/fe/和/kɪ/等的字。可是,自從現代英國英文音變後,限制便被打破了,例如: /eə/(或/eː/):square, fair, pair… /ɪə/(或/ɪː/):near, fear, clear…你現在可以找到用這些音收尾的字。
甚麼音能放甚麼位置的規則,每種語言不同,在音系學中叫作音系規則(phonotactics)。
語音同化(assimilation)
字首音讀得清楚,似乎比字尾音重要,因為更能幫助溝通。為求方便發音,很多語言都會修改一個字的尾音,例如改變其清濁、發音位置和方法,以遷就下一個字的首音,這在句子中特別常見。語音學中,這叫語音同化(assimilation)。
white paper>wipe paper, green potato > greem potato, great park > grape park, handbag > hambag, stand back > stam back
這現象在全球語言皆十分普遍,例如在廣東話中:
日本>入本, 人名>淫名, 新抱>森抱, 陳皮>尋皮, 產品>慘品
又例如在日文中,
nihonbashi>nihombashi(日本橋), genki>gengki(元気), Nanba>Namba(難波)
為了更易明白,日文注音只是粗略拼寫,而上述例子,皆屬後向部位同化(regressive place assimilation)。比起判斷人們應否採取某讀音,語言學更加關心的是人們實際如何發音。感謝網友@nicyu_n及@bakasei1900啟發。
廣東話、香港英文及英國英文
廣東話怎樣限制想像?
自六個月大起,上天賜了我們一對廣東話耳朵。很快,我們只能從廣東話的角度聽聲和發音,難以想像以下是兩個不同的人:
Jean / Gin, Betty / Batty, Lennon / Lenin, Kelvin / Calvin, Brendon / Brandon
同樣地,由於英文不設聲調,英語寶寶也很早已分不出以下人士:
喪鏢 / 喪表, 威記 / 維記, 大飛哥 / 大肥哥 , 王經理 / 汪經理
廣東話和英文高低音大不同
港式粵語有六聲(lexical tone),從高音至低音,例如:詩試是時史市/衣意義兒咦以。同時,有不少學者把以/t p k/三音收尾的入聲字(checked syllable)並列,合成九聲六調之說。
廣東話是聲調語言,高低音能改變字義。以下是一些例子:
你熄匙啦/你食屎啦, 痴撚線/磁能線, 義憤填膺/義糞填膺, 深水潛艇/滲水潛艇, 陸叔隻狗/淥熟隻狗, 玩交友app/玩郊遊app, 樓下個看更(ŋ>n)/樓下個漢奸
聲調改變字義,語言學上稱之為toneme。相反,英文字的高低音無法改變字面意思。在廣東話中,高高平平地讀/siː/,你可能會在中文字典的145頁找到「詩」這個字;又低又平地讀/siː/,你會在289頁中找到「是」。可是在英文裡,無論你怎樣把「sea /siː/」這字的高低玩弄一番,你同樣會在字典的同一個entry找到它,解作「海」。
廣東話和英文,皆會震聲帶
廣東話無震聲帶,因此講英文時會出事?這當然是錯誤的。所有元音(vowel)都有聲帶震動,試試手放喉頭,然後說「我是來吃上面有三隻煎蛋的黯然銷魂飯的」,其實聲帶一直在震。加上/n/, /m/, /ŋ/, /j/, /w/等都有震動,廣東話的震動音,多的是。
問題只是,我們不會把這技巧套用到其他地方,例如唇齒音/v/和齒槽音/z/。你一直都懂用金寶綠水洗地和洗茅廁,現在,你要學會如何用來調酒。
英文發音,可用廣東話頂替嗎?
這種頂替,讓人想起通勝英語。稍有追求的英文老師,多會嗤之以鼻。要達成一種有語音學根據的比較,需對兩種語言的音系有一定認識,確實並非易事。以主流英式口音的元音(vowel)為例:
- see /iː/ 絲、支、衣、啲、痴
- set /ɪ/ 些、咩、姐、啤、啡
- lock /ɒ/ 落、索、博、作、角
- sun /ʌ/ 沙、加、爸、媽、哈
- dye /aɪ/ 街、晒、拉、齋、派
任何音素(phoneme),都有一個範圍(phonetic variation)。以上發音,不一定是現代口音最常見的版本,但肯定是有這口音的母語者採納、距離理想目標不遠而又不會被看輕/歧視(stigmatised)的版本。其他元音,我認為還未有合理的廣東話替代品。
廣東話、英國英文和香港英文之間的轉換
音譯,說穿了就是用廣東話的發音規則,去重寫英文。基於廣東話字尾不可有s音,於是音譯時,多數會突章加上一個元音/音節 [i]。把母語的發音規則套在外語上,音系學中稱為轉移或修復(L1 transfer/repairing strategy)。下面例子的中文字,皆較英文多一音節。
bus 巴士, cheese 芝士, boss 波士, tips 貼士, SARS 沙士, store 士多, spanner 士巴拿, snooker 士碌架, Watsons 屈臣士
另外,「士」「屎」兩字同音,不介意那種飄來風味的朋友,用另一字也無不可。以下單字因未有統一中文寫法,一般被認為是英文字,只是同樣採用了中文的音系規則,補了一個元音。
term屎, app屎, math屎, gut屎, fan屎
感謝網友lcykig及syntaxshepherd提供以上例子。另外,廣東話音節裡,雙元音後不能再加其他音。故此,我們碰到這些英文字時,常會簡化讀音:
game > gem, same > sem, name > nem, came > kem, fame > fem, lame > lem, blame > blem, flame > flem, claim > klem
這種音系規則,也在影響著香港廣東話使用者怎樣讀英文字。例如有部份朋友會把YouTuber讀成「YouTube爬」,雖非主流,也不罕見。乍看只是另一個「亂讀」之舉,其實不然。只因聲調對廣東話來說,比生命更重要。要把YouTuber照讀成ber,技術上一定可行。可是,根據英國英語與香港英語的轉讀規則,ber會變廣東話第四聲(其他第四聲字有「時」、「拿」、「麻」等)。基於廣東話無ber(第四聲)這字,而有per(第四聲,爬),就會捨難取易,讀成You-Tube-爬。擁有某語言的元音、輔音及聲調,技術上能讀,但還未出現的字,語言學叫這做詞彙出缺(lexical gap)。
同樣道理,部份朋友會把「cappuccino」讀成「吸叭cheen勞」。香港英文無/æ/,但當然可以用廣東話習慣變讀/e/,kep(第一聲)。可是,這又掉進一個大洞,因廣東話無此字。所以,傾向用近似,又本身有的廣東話字取代。例如cup,用廣東話方法轉讀,就是吸(第一聲)。加上廣東話字首n、l不分,於是「吸叭cheen勞」就成事了。網友just_another_ginger_candy也提供了buffet「步飛」的例子。
你不知道的vowel小秘密
- /iː/ fleece, bee, tea:很多時候,這是個diphthong
- /ɪ/ kit, fit, bit:不是把/iː/改短了,就會變/ɪ/
- /e/ dress, set, lend:香港廣東話並無此音
- /æ/ trap, man, sat:和嘴吧開口大小無必然關係
- /uː/ goose, food, loo:很多時候,這是個diphthong
- /ʊ/ foot, cook, good:不是把/uː/改短了,就會變/ʊ/
- /ɔː/ thought, port, court:廣東話並無此音
- /ɒ/ lot, hot, sock:廣東話裡「落」「博」「索」等,就是此音
- /aː/ palm, lard, cart:bar 同「爸」並不同音
- /ə/ ago, again, about:普通話裡「真」「恩」「身」等,就是此音
- /ɜː/ nurse, fur, girl:這根本就是/ə/的長版
- /ʌ/ strut, cut, buck:fun 和「分」並不同音
/iː/ FLEEECE
羅拔同羅拔仔,有何分別?
英文中經常出現親切的暱稱,而且通常是e音/iː/收尾,就像羅拔仔、賣菜仔和哥哥仔,例如:
- kitty:貓仔
- puppie:狗仔
- dolly:公仔
- mummy:媽媽
- daddy:老豆
- baldie:光頭仔
- Brummie:伯明翰仔
- brownie:啡色的小東西(蛋糕)
- Brommie:Brompton小單車
- bestie:好朋友仔
- matey:好朋友仔
人名也是,例如:
- John > Johnny
- Ben > Benny
- Steve > Stevie
- Donald > Donnie
- Ronald > Ronnie
- Samuel > Sammy
- Margaret > Maggie
這些/iː/尾的字,一律不需用甚麼力去發尾音。在語言學上,可理解為一種sound symbolism或onomatopoeia(擬聲)。
/ɒ/ lot, hot, sock…
舉凡/əʊ/音碰上dark /l/,會變成/ɒ/,那就是lot, hot, sock的那個元音。也就是說,對於大部份學習者來說,/gɒld/會比字典裡記載的/gəʊld/更為有用。如堅持讀/gəʊld/,在現代英文裡反而有點怪怪的。
coal, goal, hole, fold, cold, old, hold, fold, soul, sold, told, gold, mould, boulder, shoulder, soldier
/ə/ ago, again, about…
弱音/ə/省略規律:如果重音在前,/n/, /r/, /l/, /m/音在後,弱音/ə/即可省略(schwa elision)。只要省略後,還保留最少一個音節便可。這很多時會導致音節減少。
3音節變成只剩2音節:
Sainsbury’s, chocolate, memory, difference, separate, strawberry, blueberry
4音節變成只剩3音節:
vegetable, comfortable
有些時候,省略後只剩下/n/, /l/, /m/。這些輔音就要擔當音節的角色,稱為輔音音節(syllabic consonant)。這就做成了有三個音節,但只有兩個元音的異常情況。國際音標(IPA)裡,會在符號下用一直線標記:
listen /’lɪsn̩/, garden /’gaːdn̩/, handle > handl, socialism /’səʊʃəlɪzm̩/, attention /ə’tenʃn̩/, little>litl, even > evn , button > butn, fish and chips > fish n chips
以「attention」為例,由sh音/ʃ/直到/n/根本無需張口,因為/ə/已被省略。但是,若只剩下/r/,則這現象不會出現。因為在這口音中,字尾不能是/r/。
類似的情況,學界最著名的應是廣東話。m和ng音不但能當音節,還能獨立成字。
五[m2, ŋ2]個月餅, 咁唔[m4, ŋ4]是路, 立即覺悟[ŋ5], 悟住[m1]把口
對一般英文發音學習者來說,一如很多語音現象,這也並非必須,可是它相當普遍,尤其是句子當中。尤其說話者速度越快、字詞越常見、場合越不拘謹,省略會更容易出現。除非某人說話速度非常慢、特別強調這字,否則長版本不是最常見。
/eɪ/ face, cake, game…
由於廣東話字難以容納雙元音加輔音(checked diphthongs),我們往往會把下面左邊那些字的雙元音簡化,變成單元音,導致左右兩字同音,而絕非我們生性「懶惰」。
kick/cake, sick/sake, lick/lake, tick/take, rick/rake, wick/wake, brick/break, brick/break, hick/hake, lick the cake, kick the cake
/s/ song, biscuit, bus…
英文的stop,會讀成sdop。同理,still變sdill,kill也變sgill。這是因為擦音後的塞音不送氣(unapspirated),聽起上來就變音了。但偶有例外,例如discount和discover。這些字本由兩部份組成,例如discount就是不再count,discover就是不再cover,故此會照讀dis/k/ount和dis/k/over。但這種構詞(morphological boundary)似乎已被逐漸淡忘,有部份人開始照讀dis/g/ount和dis/g/over。
廣東話似乎亦如是。在中英夾雜下,部份人使用「term」一詞的時候,不論單眾數亦會講成「terms」,例如「呢個terms我唔喺好熟」。我們可以理解成相關人士已忘記/不在意考究那個-s是代表眾數,而將整個字記入腦海中。在語言學中,這叫作詞彙化(lexicalised item)。
/z/ zoo, zone, music…
在廣東話中,無/s//z/之分,故此我們會很大機會誤以為不重要,只因聽不出分別。兩個聲音是清濁之分,也就是震聲帶與否,語音學上這是音素(phonemic),也就是足以改變一個字的意思。
寫就寫s,讀就讀/z/
as, is, visit, Jesus, scissors, rose/rosemary, user, position, president, reason, present, represent, resort, resource/resourceful, hesitate/hesitation, reserve/reservation, observe/observation, preserve/preservation, thousand, music, physics, desire, disease, anxiety, husband, Lindsay, Ramsay, Alexander, always, transition, position, transaction, absorb, cuisine, please, result, resent, is/isn’t, was/wasn’t, does/doesn’t, propose/proposal, New Jerse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positive
寫就寫x,讀就讀/z/
exam/examine/examination, example, exactly, anxiety, exist, exotic, exhaust, exaggerate/exaggeration, exempt/exemption, exhibit/exhibition, executive, Alexander, exert, xerox, xylophone
字尾加s/es點讀?
你可以加上/s/或/z/音,原則是跟字尾那音的清濁一致。字尾是清,便加/s/,反之,便用/z/。例如 bin /bɪn/ 字尾是濁音,加s後變成 bins /bɪnz/,而 kick則變成 kicks /kɪks/。
無論是因為眾數(例如 car/cars)或時式(sit/sits)而需要加上s,原則同樣適用。
如果不幸字尾是/s z ʃ ʒ tʃ dʒ/,就要先加上/ɪ/(或/ə/)。英文的音系規則(phonotactics)規定了以上六音不可相撞,故中間會用/ɪ/隔開兩者。由於/ɪ/是濁音,後面會用回/z/,而音節便會加一。bit 加了s 變 bits /bɪts/,還是一個單音節字。但是當 bus /bʌs/ 變成 buses /bʌsɪz/,單音節字便成雙音節字。
如果字的本身包括s或es(lexical word,原生字),這些原則不適用。例如news本身是s尾,讀作/z/,而grass同樣本身是s尾,但讀作/s/。這時候,你便需要查字典。
/t/ tea, tick, town…
字尾過去式ed點讀?
你可以加上/t/或/d/音,原則是跟字尾那音的清濁(voicing)一致。字尾是清,便加/t/,反之,便用/d/。例如 ban /bæn/ 字尾是濁音,加ed後變成 banned /bænd/,而 kick則變成 kicked /kɪkt/。
無論是因為時式(例如 talk/talked)或形容詞(annoy/annoyed)而加上ed,原則同樣適用。
如果不幸字尾是/t/音或/d/音,就要先加上/ɪ/(或/ə/)。英文的音系規則(phonotactics)規定了以上六音不可相撞,故中間會用/ɪ/隔開兩者。由於/ɪ/是濁音,後面會用回/d/,而音節便會加一。touch 加了ed 變 touched /tʌtʃt/,還是一個單音節字。但是當 land /lænd/ 變成 landed /lændɪd/,單音節字便成雙音節字。
t/d音其實是可以省略的
如果後面是輔音(/h/除外),而前面的清濁(voicing)是一致,/t/或/d/音是可不讀的,這叫齒槽塞音省略(alveolar plosive elision)。語速越快,省略越明顯。
‘last night’的第一個/t/可省略,因為後面/n/是輔音,而前面/s/跟/t/是一致,都是清音。相反,’late night’的第一個/t/則不可省略,因為雖然後面/n/是輔音,但前面/eɪ/是濁音,跟/t/音不一致。
/tʃ/ church, chicken, try…
合音(coalescence)
真正的t音,可能會慢慢消失了,如果後面是一個/j/,它會變成一個/tʃ/。
tube, tuna, stupid, Tuesday, tutor, tuition, situation
/j/是一個滑音(glide),氣流不會阻塞。/t/是一個塞音(plosive),氣流完全阻塞。/j/會把前面的/t/的舌位,向硬顎拉後,並變成一個慢慢讓空氣流出的塞擦音(affricate),便融合成/tʃ/。最初這現象是在字與字間出現,例如want you, meet you, meet you等,漸漸變成一個字之內也會發生(word-medial)。語言學上,這叫作合音(coalescence),是語音同化(assimilation)的一種。
一抹法蘭西味道的英文發音
adventure、expenditure和torture讀ch音/tʃ/,因為這字源於古法語。法語 u 是讀法是廣東話的/y/(IPA,舒、朱、於)、普通話的u(漢語拼音,女、需、於)和德文的ü(德語字母,über ‘above’, grün ‘green’, Tür ‘door’) ,英語就結合了/t/和/y/,變成/tʃ/。感謝Threads網友@raylam0108的啟發。
/dʒ/ joy, John, dry…
合音(coalescence)
如果/d/音後面是一個/j/音,它會變成一個/dʒ/。
produce, reduce, duty, during, duration, introduce, education
/j/是一個滑音(glide),氣流不會阻塞。/d/是一個塞音(plosive),氣流完全阻塞。/j/會把前面的/d/的舌位,向硬顎拉後,並變成一個慢慢讓空氣流出的塞擦音(affricate),便融合成/dʒ/。最初是在字與字間出現,例如would you, should you, could you等,漸漸變成一個字之內也會發生(word-medial)。語言學上,這叫作合音(coalescence),是語音同化(assimilation)的一種。
/l/ light, loud, lick…
廣東話/n/及/l/不分的現象,怎樣影響英文發音?
廣東話的字首/n/和/l/音,除了部份歌手、老師和廣播業從業員外,現在普遍一律讀成/l/音。「你好」變成「李好」,「男人」則讀作「藍人」。語音學中,這可叫作neutralisaion。在英文中,這個現象郤並不普遍。越來越多來自香港的學習者把這個廣東話現像帶到英文中(phonological transfer),故未能分清name和lame,Nick和lick,以及need和lead。
坊間普遍認為,這是新潮的「懶音」,但據中大講座教授張洪年考證,此現象早在19世紀中已經發生。在YouTube上,你可找到一段孫中山先生的演講:
「我們知道中國幾千年來喺世界上頂富頂強之國家,知道唔知道呢? 但喺現在中國喺乜嘢嘅情形呢?」
「年」和第一個「呢」字同屬/n/音。可是,第二個「呢」,已變了/l/音。只是短短一句中,/n/及/l/音已經混用。
以下是一些 /n/ vs /l/的練習:
night/light, knock/lock, nine/line, nap/lap, no/low, knot/lot, name/lame, net/let, nip/lip, know/low, snow/slow, any/Eliie, need/lead, 南/藍, 農/龍, 你/李, 年/連, 膩/利, 女/呂, 鳥/了, 你奶奶/理拉拉, 鳥語花香/了語花香, 女老師/呂老師, 男人婆/籃人婆, 男女不分/藍呂不分, 膿的傳人/龍的傳人, 年紀大/連紀大, 炒燶股/炒窿股, 諗多咗/冧多咗, 內出血/來出血, 畀烏蠅嬲/畀烏蠅褸, 睇紐約人/睇樓約人
省略的/l/音
以下字的串法有/l/,但實際上無需讀出
talk, walk, chalk, yolk, folk, half, calf, calm, balm, would, should, could, palm, salmon, almond
/r/ right, ring, road…
發音方法
和多數人的相像不同,英文的r音,其實是不捲脷的。各種掃瞄和X光片,均可顯示英文的r音充其量只是舌尖些微向後蹺(濁後齒槽近音 voiced postalveolar approximant [ɹ̠]),例如ride, ring和road。要說捲脷,普通話的r音其實更甚,因為它真的要把舌頭向後捲(濁捲舌擦音 voiced retroflex fricative [ʐ]),例如「人」、「肉」和「日」。單憑感覺,有時未必真實。
侵入性r(intrusive r)
英文裡,當一個元音接上另一個元音,很多時中間會出現一個/r/。
Pizza Express > Pizza Rexpress, law and order > law rand order, data input > data rinput, China and India > China rand India, I saw a film > I saw ra film
這現象叫作侵入性r(intrusive r),和串法或拼寫有否字母<r>無關。普遍語言也不喜歡元音聚在一起(vowel hiatus),用/r/隔開是英文裡一個非常普遍的做法。本身是雙元音除外,例如/əʊ/的中間不會衍生出/ərʊ/。
/w/ wing, weak, while…
以下的字,字典音標不會寫明/w/,但都需要讀出。這些字都有/uː/或/ʊ/音,接著其他元音,中間會用滑音/w/分隔開來,就像多了一個音節。
hour, fuel, ruin, doing, Louis, annual, situation, suicide, individual
連讀現象(Connected Speech)
內容字(content words)和文法字(grammar words)
字,可分成兩大類:內容字(content words)和文法字(grammar words)。
內容字(content/lexical word)多為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 比起文法字,內容字較少超常見字眼(lower frequency)、會不斷加入新詞(open class)和難以估計(irrecoverable)。例如「I have a car」一句中,如果遮起最尾「car」字,外人根本難以推測那字,因為有無限可能性。
take, love, happy, wonder, science, computer, Disneyland
文法字(grammar/function word)多為前置詞、冠詞和連接詞。文法字較多超常見字眼(higher frequency)、不會加入新詞(closed class)和易於估計(recoverable)。例如「I have a car」一句中,如果遮起尾二那個「a」字,外人不難推測,因為可能性不多。
a/an/the, is/am/are, for, but, at, of, can
值得留意是,「Sir」字是英文裡極少數屬內容字而可以弱讀。這字本讀/sɜː/,弱讀為/sə/。另外的例子有「saint」/seɪnt, sən/。另一解讀為此等字屬稱謂,不帶重音(unstressed),例如Mr和Mrs。
正常情況下,文法字不能帶重音。廣東話每字也帶重音,無問題。英文這樣做的話,就相當奇怪了。故此,這分類影響著整個英語發音的根本規律。
內容字(weak forms)和縮略語(grammar words)
英文主要用四個工具維持強弱相間的節奏:高低音、長短、音量和元音音質(vowel quality)。大部份文法字都有兩個讀音。由於大部份時間都不會帶重音,故用弱讀方式讀出(weak form/unmarked/default form),只有在強調的時候才會出強讀方式(strong form/marked/emphasising form),隨之以來是元音音質的改變,通常會變為/ə/。
何時用a,何時用an?
元音(vowel)是指用耳聽的發音,一般來說英文有20個,而vowel letter則是用眼看的字母,只有五個(a, e, i, o, u)。元音前用an,否則a便可。基於英文串法常和發音迴異,便會出現各種有趣情況:
- a university /j-/ 輔音
- an umbrella /ʌ-/ 元音
- a horse /h-/ 輔音
- an hour /aʊ-/ 元音
- an honorary degree /ɒ-/ 輔音
- a union member /j-/ 輔音
- an NBA player/e-/ 元音
- an MTR train /e-/ 元音
- an HSBC account /eɪ-/ 元音
如嫌理解麻煩,查字典也無不可。
縮略語(contraction)
你的native 朋友,有send過類似的短訊給你嗎?
Your here, Your still here, There coming, There coming with us, Where wonderful, Where wonderful children, I should of told you, We could of talked about that.
代名詞一般不放重音,而後面的is/am/are/will等常常則被主語或其代名詞吸收,並喪失自身的音節,形成縮略語(contraction),讀音因此改變,例如
he is > he’s, she is> she’s, they are > they’re
╭故此,對母語者來說,以下都是同音字。
you’re/your, they’re/there, we’re/where, should’ve/should of, could’ve/could of
讀完整句子時學會善用縮略音,適當地減少音節,就能改善流暢度。
I am here = I’m here, He is great = He’s great, She is done = She’s done, They are awesome = They’re awesome, The company is looking for a new CEO = The company’s looking for a new CEO
那個’s不是為了被老師罰抄時,能抄少一點,而是忠實反映讀音的工具。唯獨反義modal verbs如can’t, wouldn’t, couldn’t等,不能被吸收,也必會帶重音。I can do it,重音只有一個,但是I can’t do it,重音就增至兩個。
這也是為何全球各地,很多非母語者皆認為「can」和「can’t」的讀音相當難分。在通用美式口音(General American)裡,當弱讀(unstressed)時,「can」和SSBE英式英文一樣讀作/kən/,跟「can’t」相距甚遠,大多能分辨得到。但是當重讀時(stressed),can /kæn/和can’t /kænt/只差一個/t/音,而很多時候,這個/t/會省略或不送氣,兩者甚至可同音。在SSBE裡,由於重讀時can /kæn/和can’t /kant/的元音不同,較少誤會。基於通用美式口音在全球流行,很多非母語者有同樣觀感,不足為奇。
弱元音省略(elision of weak vowels)
究竟是Are you alright?還是You alright?此句只有right帶重音。此前are you al 三拍皆輕,英文傾向輕重相間,輕輕輕重下,第一個輕音就被犧牲了。類似例子有Are you gonna go there? 連續四輕拍開頭,首音節,甚至首二音節常被忽略。涉及的字越常見,語速越快,省略(weak vowel elision)越嚴重。
語調(Intonation)
重音三元素
所謂重音,是由三種元素組成-時間、能量和頻率。時間控制著音節的長短(duration)、能量則控制音量(loudness),而頻率則決定音高音低(pitch)。英文重音對頻率最為敏感,如果想讓人感到你刻意加重某音節,最佳辦法是急促改變其高低音。例如「I did it」一句中,如果把「I」從極高音讀到極低音,就能明示是「你」幹這事,而非他人。故此,我們可用以下五個方法,加強重音效果:
- 音值改變:把重心音節急促下降(high fall nucleus)
- 大聲夾惡:把音節加大聲 (increased loudness)
- 死唔斷氣:把音節拖長(increased duration)
- 勁dup迫力:重音出現前,突然短暫停頓,然後繼續(pre-nucleus pause)
- 漸進上斜:重音前的一段,由低音慢慢上升至高音(rising head)
另外,重音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只有一個音節,而無法與其他音節比較,那麼談重音就變得意義不大了。
要留意重音不等於高音。當然,我們都想生活簡單。在海邊喝杯馬天尼,小睡片刻,總比煩惱著如何動筆寫那公司高級助理行政總裁要求的泛太平洋區市場策劃及公關部第八個十年發展策略三大關注事項半年匯總之附錄四來得強。可是,不是凡事也能簡化的。曾聞一英文老師行家稱,「重音」太複雜,用「高低音」表示較簡單,並自稱身經百戰,桃李滿門,潮跟便可,可恕小弟不能苟同。
英文重音對頻率最為敏感,如果想讓人感到你刻意加重某音節,最常見做法是由高音急促下降,此謂high fall nucleus,也是字典錄音最常見的格式。例如,用音效軟件檢查「tea」一字的錄音,你會發現整個字會急促由高變低;「today」一字,day的部份也會急促由高變低,因為day是這個字的重音。
如果只用簡單二分法,重音是高,輕音是低,我立即聯想到的並非英文,而是救護車的響號。
詞彙重音(lexical stress)
怎樣找出詞彙重音?
先找出單字的重音,如不肯定,可查字典。一般來說,文法字(grammar/function word)不放重音。這是重音的第一層次-詞彙重音(lexical stress)。
There’s a \red \carpet on the \floor, He \loves you \very \much, They \go to \school by \bus, \Sally’s \good at \playing the gui\tar.
特殊詞彙重音
文法字一般不帶重音,但也有例外。有時,它會出現在句子尾。它接著一個受詞(object),但你卻看不見。因為它早已被移前。這個時候,它有重音。
\Where are you \from?, \Which \page is it \on? , The \star which I’m \looking \at
在語法學(syntax)中,這叫作stranding。上述句子中的from、on和at原本為grammar word,正常情況下不帶重音。
I’m from \Italy, \Don’t \step on the \nail, \Look at the \lovely \church.
另外,我們也要留意動詞片語(phrasal verb)。它的尾巴,常常帶著一個前置詞。看起來像是grammar word,其實不然。你可以理解為動詞的一部份,故需要放重音。
You’ve \got to \carry \on, Can you \sort it \out for me?, It’s an ex\citing \post for you to \take \over.
相反,正常前置詞不會放重音,例如on。
Place your \feet on the \table.
一般來說,整個片語的意思已和那「前置詞」無甚關係。例如carry on和on、sort out和out及take over和over都關係不大。
Wh words有機會帶重音。如用來提問,它們普遍帶重音。
\Who is this \person?, \What are you \doing?, \Where’s the \toilet?
如果用作代名詞,不帶重音。
the \man who is \driving, I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Stay where you \are.
重音位置,足以影響字義
英文有詞項重音(lexical stress),是字的構成部份。例如「Peter」重音在第一音節,「today」則在第二。有些時候,重音位置不同,意思也會不同。
- CONduct 品行/conDUCT 進行
- CONtent 內容/conTENT 滿意
- DEsert 沙漠/deSERT 放棄
- OBject 物件/obJECT 反對
- PROject 計劃/proJECT 預測
- REfuse 垃圾/reFUSE 拒絕
- SUBject 科目/subJECT 施加
兩兄弟生得一樣,但發音可以不同,意思也可各異。在語言學上,可以理解成同形異義詞(homograph,homo 相同 + graph 串字)。
複合名詞重音
各式路名,一律重音在後:
- Gascoigne •Road 加士居道 ga-sgoyn ‘rohd
- Jardine’s •Crescent 渣甸坊 jaadeen ‘kre-suhnt
- Hart •Avenue 赫德道 hart ‘a-vuh-nyoo
- Rednaxela •Terrace 列拿士地臺 red-na-zuh-luh ‘teruhs
除了街名,重音移前:
- Sai •Yee Street 洗衣街 sigh ‘yee sdreet
- D’ •Aguilar Street 德忌立街 dee ‘a-guh-luh sdreet
- Jubi•lee Street 租庇利街 joo-bi-‘lee sdreet
- Pottinger Street 砵典乍街 ‘po-tin-juh sdreet
基於街比道、路、徑等普遍,重音移回前面,符合英文重音大多在前的習慣。注音參考BBC respelling。
英文字有重音,那麼廣東話呢?
英文字只要超過一音節,便有重音,通常會伴隨著音高急變、音節拉長及音量提高。其實,廣東話都同樣能做到這三點,那麼,廣東話有重音嗎?
答案是沒有。例如,以「叉燒」這一雙音節詞為例,如果你把這種高降調施加再「叉」上,再問問眾多廣東話母語者的意見,然後,又轉到「燒」上,再問同樣的問題。你會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各佔一半,又或者直接覺得你是瘋子無誤。但是在英文裡,你把高降調施在「Peter」的「ter」上,十居其九點九的英語母語者肯定不認同,而是覺得施在「Pe」上才是順口。他們有可能不知甚麼叫重音,但你也會得到一個眾口一詞的答案。
歸根究底,英文字中的重音,就像其串法、用法和詞性(parts of speech)等,是字的一部份。這種詞彙重音,是中文所沒有。
對比重音(contrastive stress)
最後,可放置對比重音(contrastive stress)。例如,指出地毯不是藍色,而是紅色時,對比重音放到red。
There’s a \\red carpet on the \floor.
基本語調結構(anatomy of intonation)
以下是最常見的英文語調(intonation)格式,人人合用。
- Nucleus:句子最後的重音,由高跌至低
- Tail:所有在nucleus後的東西,保持低音
- Head:由第一重音至nucleus,保持高音
- Pre-head:所有在head前的東西,低音
其中只有nucleus是必須。
Head
英文語調(intonation)系統中,句子核心前面稱為head,共有7款。
- high
- low
- rising
- falling
- climbing
- sliding
- stepping
初學者只需留意最常見的三款:high, falling及lowering。
詞句重音位置(tonicity)
節奏重音(rhythmic stress)
英語討厭連讀重音。太接近的重音,一般會省略,剩下的就是節奏重音(rhythmic stress)。留意頭尾重音不能省。
There’s a \red carpet on the \floor.
英文最厭惡的,就是重音聚在一起。這樣讀起來句子過長,會有點不自然。怎樣解決?連續重音時,把中間那個取消掉。例如,這句的「fast」會比正常短一點、小聲一點。這種手術,朗文發音字典作者、倫敦大學學院語音學榮休教授在English Intonation一書裡,稱為降級(downgrading)。剩下不死的重音,在語音學中叫作節奏重音(rhythmic stress)。
I ⚫love ⚫fast ⚫car > I ⚫love fast ⚫car
這是隨處可見,例如讀數字時。
⚫One ⚫hundred and ⚫four ⚫One hundred and ⚫four
同樣道理單獨讀字母時,每個都帶重音。連續讀時,中間那些常會消失。
⚫M⚫T⚫R >⚫MT⚫R, ⚫I⚫C⚫A⚫C > ⚫ICA⚫C
對比性焦點(contrastive focus)
在英國,怎樣輕鬆應對社恐?你可試着改變說話語調,無需用腦去想任何新字,即可駕馭下列三個日常社交老尷場境。
佢: How ARE you?
我: How are YOU? (轉移重音,變成關心對方。直接再問對方而飛起not bad, good等也不罕見)
佢: THANK you!
我: Thank YOU!
佢: I LOVE you.
我: I love YOU.
語言學中,這叫作對比性焦點(contrastive focus)。我只能夠從英文發音上幫忙,至於其他需要,請向專業人士求助。
詞句分割(tonality)
詞彙重音與節奏單位(rhythmic unit/feet)
在內容字放好重音,再在文法字放好輕音後,你便可以把句子切割,成為一個個節奏單位(rhythmic unit/feet),就像音樂中的小節(bar)。酒店自助餐的食物,都有一個介紹牌。以下三款牌,哪個最奇怪?
- the
- cake
- the cakea
an, the, in, at, of 等文法字(grammar/function words),很多時都只是配角,用以連接真正要說的話,故此不帶重音。大部份文法字,都放在內容字之前:
a car, at all, in a restaurant, on the podium, of the university
故此,要分隔節奏單位(rhthymic unit/feet)時,界線放在重音後比放在重音前,來得有用。
You’re a won | derful dri | ver, Don’t | be a jerk, I go | to school | by bus., My phone | is not | working, The com | pany is try | ing to look | for a new | C | E | O.
這裡所說的節奏單位只是一個理論的單位,是協助我們理解和掌握整套英文節奏的利器,和下文裡用字義劃分的語調片語(intonational phrase/word group)無關,發音時也並非一定要停頓。
我們會在重音後才切割,而不是輕音前,,那就可能構成一個怪現象-字在中間被切開了。那其實不是問題,因為我們這裡關心的,不是意思,而是讀音。反正有空格無空格,有條線與否,人類都傾向會流暢發音。
You’re a won | derful driver, It’s not | go | ing to work, I’m work | ing on my new | book, I don’t | rea | lly know | where this | is going to go, Don’t | be ridi | culous.
這情況常出現於重音非在最尾的字,也就是大部份的英文字。但萬一切割後,最尾的節奏單位只有輕拍,而缺重拍。那正常嗎?正常得很!例如:
I don’t | know | where I’m go | ing, Frank | would love | to meet | Ca | ta, Don’t | be ridi | coulous.
基於英文節奏中,重拍之間的時間大致一樣,你可理解為一組延綿不斷的鐘聲。只要把句子繼續自我複製下去,又會回復正常了。
練習方法
英文是節奏語言。根據這套理論,英文被認為是強弱相間的語言。重音和重音之間的時距,讓人感覺大致相同。怎樣練習,才不致於毁了這節奏?試試只讀重音,重覆三次,最後才讀完整句子。
I ⚫go to ⚫school by ⚫bus
英文被認為是強弱相間的語言。重音和重音之間的時距,讓人感覺大致相同。如果字越來越多,可以拖慢來讀嗎?不可以。英文是節奏語言(stress-timed language)。無論紅雨黑雨,山竹摩羯,the show must go on。
⚫One and then ⚫two and then ⚫three and then⚫four
廣東話重音
Need a beer and an apple juice 呢單嘢唔喺我跟開, Need a beer and a coconut juice 我都係照你意思去做。
Go and get some fish and chips 今日吾驅歸故里 他朝君體也相同
Wonderful beer. 埋定個位啦,後鏡,撻匙啦,極力子呀,廁所棍。
詞句重音升降(tone)
7 types of tones
英語語調(intonation)能改變語氣,帶出弦外之音。一般來說:
- high fall:感興趣
- low fall:權威/沒趣
- low rise:疑惑/等待回應
- high rise:質疑
- fall rise:未完成
- rise fall:理所當然/諷刺
- mid-level:未完成/緩和氣氛
句子重心的高低起伏,是語調的重要構成部份。語音學家們給它們不同名稱,一般稱為tone或tune。這裡以「yes」一字為例說明,參考至倫敦大學學院、全英首位語音學教授Daniel Jones之Pronunciation of English一書。
所有降調,一旦下降了,便不可回頭升。無論high fall或low fall;而所有升調,一旦開始了,便要繼續升下去,無論low rise、high rise或fall rise,重新開一個intontaion phrase除外。
問句應上升還下降?
常言道,wh questions的尾音會下降,yes no questions則上升,這不全然是對。現在於英國南部,兩者大多皆下降,無論是那餐廳侍應的「Would you like a reciept?」,還是街頭流浪者的「Any spare change?」。學者們眾說紛紜。倫敦京士頓大學的Kate Scott博士認為,很可能問句本應為降調,只有表達熱情(inviting)才會施用升調。
十大tone group
high drop
英文最普遍的語調,稱為high drop,句子重音由高位急促下降。它通常會配一個low pre-head,一個high head,最後加上一個high fall。這樣可讓人感覺肯定、樂於參與對話及關心對方。
發音與串字的關係(Phonics)
我能從英文字的字面估出讀音嗎?
英文只有5個元音字母(vowel letter),郤有20個元音(vowel)。若然不是,根本無需勞師動眾,另行採用一套音標。任何靠串字/拼寫(spellling/orthography)去學英文讀音的方法,必須極度謹慎行事。
英文在語言學界臭名遠播,原因之一是幾近瘋狂的發音與串字關係。例如lead, bead都是/iː/音,但head則是/hed/。Ron, con都是/ɒ/音,但one則是/wʌn/。很多字根本難以從字面看出讀音。1855年,英國作家Charles Ollier創出「ghoti」一字,取enough裡gh的/f/,women裡o的/ɪ/和mention裡tion的/ʃ/,合起來讀作fish。所以,ghoti是一條魚,你可以找到這魚的圖片。
拼寫發音(spelling pronunciation)
發音流變,遠比白紙黑字的串字/拼寫快速。在英文和其他大致是拼音(largely phonetic)的語言中,當兩者有異時,人們似乎認為紙上能見的才是權威,讀音要跟從串法,而非去修改串法。近代流變例子如下:
often (補上/t/), perfect (第二音節變/e/), interest (第二音節變/e/), accent (第二音節變/e/), adjective (第二音節變/e/), medicine (二音節變三音節), onion (二音節變三音節), almond (部分人會讀/l/音), forehead (補上/h/音), subject, prestige
這現象在語音學稱為拼寫發音(spelling pronunciation),像中文裡的有邊讀邊。 如果硬要修改串字去遷就讀音,也許我們可以改寫以下的字:
example > igzampl, photograph > fotograf, debt > det, success > sukses, Edinburgh > edinbra, receipt > reseat, colonel > kernel
詞性(parts of speech)及同形詞(homograph)
有些動詞和名詞,串法一樣,但讀音迴異。主要有以下三類:
A. 重音移動,元音不變
- in’sert(v) / ‘insert(n) 插入
- up’date(v) / ‘update(n) 更新
- di’gest(v) / ‘digest(n) 消化
- im’port(v) / ‘import(n) 入口
B. 重音移動,元音弱化
- ‘record(n) / re’cord(v) 記錄
- ‘perfect(adj) / per’fect(v) 完美
- ‘protest(n) / pro’test(v) 抗議
- ‘increase(n) / in’crease(v) 上升
- ‘discount(n) / di’scount(v) 折扣
C. 名詞/s/音變動詞/z/音
- excuse(v) / excuse(n) 藉口
- use(v) / use(n) 使用
- close(v) / close(adj) 關閉
- house(v) / house(n) 屋子
- abuse(v)/abuse(n) 濫用
在語言學上,可以理解成同形詞(homograph,homo 相同 + graph 串字)。
同形詞(homograph)
- wind 風/wind 上鏈
- tear 眼淚/tear 撕爛
- that 連接詞/that 那個
- some 一些/some 部份
- close 掘頭巷/close 關閉
在語言學上,這些都同形詞(homograph,homo 相同 + graph 串字)。例如,如果招牌上書「Polish Shop」兩大字,來賓只能猜度究竟是賣鞋油的,或是賣波蘭東西的。「Polish Polish Shop」就不同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指賣波蘭鞋油的商店。
廣東話也有類似的情況:
- 董事長 tsœŋ2 / 好鬼長 tsʰœŋ4
- 學音樂 ŋɔk6 / 好快樂 lɔk6
- 放大假 ka3 / 真定假 ka2
- 洗手間 kan1 / 無時間 kan3
- 大銀行 hɔŋ4 / 快啲行 haŋ4
同音字(homophone)
- break 打破 / brake 暫停
- right 正確 / write 書寫
- meat 肉 / meet 見面
- flu 流感 / flew 飛
- buy 購買 / bye 再見
- censor 審查 / sensor 感應器
- road 道路 / rode 騎
- key 鑰匙 / quay 碼頭
- check 檢查 / cheque 支票
- suite 套房 / sweet 甜
同音字是指讀音相同,字義不同(homophone,homo 相同 + phone聲音)。當然,這受英文口音影響,可因人而異。
外借字(loan words)
法文外借字(loan words)
以下是從法文進入英文的外借字(loan words),可歸納出三條讀音規律:
字尾t不讀
ballet, croissant, depot, entrepot, rapport
字尾s/x不讀
foie gras, faux, corps, roux, choux
ch音讀成sh音
chef, chauffer, chandelier, niche, chic, Chicago, brochure
en讀成/ɒn/
entrepot, entrepreneur
其他
café, bouquet, reservoir, souffle, crepe, puree, quiche
意大利文外借字
「latte」這個字,唔識讀才是正常。英文有大量e尾字,很多不發聲,例如late, fake, take, bake和mate,都只有一個音節。Latte這字來自意大利,本解牛奶。意文容許/e/音結尾的字(unchecked vowel),例如penne長通粉和pane麵包,英文則禁止。於是,我們就有了一個奇奇怪怪,監粗「拗直」的a尾音/eɪ/。甚麼位置能容許甚麼音,容不下甚麼,這些規則語音學上稱作phonotactics。
英國超級市場發音
- Marks & Spencer(marks n ‘sbensuh) ‘mark’為長音,大致等於’& Spencer’三音節之長
- Waitrose(’way-chrohz) tr可直接讀成ch音
- Sainsbury’s(’saynz-breez) 只有兩音節
- Tesco(’tes-goh) s音變g音
- Morrisons(’mo-ri-snz)
- Lidl(’li-dl) ‘li’和bit、kit等字押韻,而非tea, Lee等
- Aldi(’al-dee) 勿漏中間l音
- Asda(’az-duh) 中間是z音,而非s音
- Iceland(’ighs-luhnd) ‘Ice’比起’eyes’短很多
以上音標,參考自BBC轉寫系統。
最多人搞錯的地名發音
- Manchester 重音在man ‘man-che-sduh
- Birmingham h不發音 ‘bur-ming-ham
- Leicester 只有兩音節 ‘le-sduh
- Tottenham 只有兩音節 ‘tot-nuhm
- Edinburgh 尾音是bra ‘e-din-bruh
- Marylebone 和r無關 ‘mar-luh-bohn
- Southwark 和w無關 ‘su-thuhk
連本地人都覺得這些讀音相當奇怪,只是已經習慣了。個人認為,人名和地名宜認真一點學,畢竟對人說「我住滲水埗」和「我住黃大癬」,確實有點那個。錄音在留言。
香港英文街名讀法
- Des Voeux Road 德輔道 dee-‘voo
- Bonham Road 般咸道 ‘bo-nuhm
- Chatham Road 漆咸道 ‘chat-uhm
- D’Aguilar Street 德忌立街 dee-‘a-guh-luh
- Gascoigne Road 加士居道 ‘ga-sgoyn
- Gloucester Road 告示打道 ‘glo-sduh
- Salisbury Road 梳士巴利道 ‘sawz-bree原則上h不發音,而音節縮減相當常見。有些字源並非英文,但這裡採用英文讀法。感謝@chanoihim及@bromleylawyer啟發,促成此post。
自學資源
YouTube頻道
- Geoff Lindsey 語音學理論
- Luke Nicolson 各國口音簡介
- Simon Roper 非語言學出身但語音發展史相當出色
- English Phonetics Archive 學者授課合集
- 英語兔 普通話channel
- 蕭叔叔
推薦書藉
-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Frankin, Rodman & Hyams
- 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A Cruttenden
- Accents of English, J C Wells
- Longman Pronunciation Dictionary, J C Wells
- Cambridge Pronuncing Dictionary, D Jones (Edited by Roach, Setter & Esling)
- English after RP, G Lindsey
- English Transcription Course, Lecumberri & Madiment
- English Phonetics & Pronunciation Practice, Collins, Carley & Mees
- Practical Phonetics & Phonology, Collins & Mees
- SMART Speech: 5 practice techniques for teachers and learners of pronunciation, G Lindsey
-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Robert S. Bauer and Paul K. Benedict
- 香港粵語:二百年滄桑探索, 張洪年
-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Janet Holmes
其參考資料
- Practical Phonetic Training, Peter Roach
- “The value of phonetic statements”. Language. XXXVI (3): 387-396, Ladefoged, P. (1960)
- Three Areas of Experimental Phonetics. Oxford. p. 50-78, Ladefoged, P. (1967)
- The Sounds of Spoken English and Specimens of English, Walter Ripman
- English Phonetics: A Revised Version of “The Sounds of Spoken English”, Walter Ripman (1931)
- Phonemics: A Technique for Reducing Language to Writing, Kenneth L. Pike (1947)